查看原文
其他

加强机制创新,提升教研专业引领水平 |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④

王洋 人民教育 2024-04-05


民小编说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为推动《行动方案》加快落地落实,《人民教育》推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深度解读文件,提出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指导各地各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今天,一起来看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的解读——


教研既是保障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引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教研专业引领”,为高素质教研队伍建设,创新完善教研工作方式,提升教研服务课程教学改革水平,以高质量教研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01

遵循教研工作规律,完善和创新教研工作机制


在遵循教研工作规律的前提下,教研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它是推进教研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常态化有效推进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保障。


一是完善教研机制。《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为有效落实这一要求,应建立各种有利于教研员、教师进行攻关研究以及教研员深入学校开展教学调研的机制,通过建立教研规准和要求,为区县、学校和教师总结、反思、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参照的方向,也为教研员有效达成教研目标提供思维方向和操作路径,创设教研员与一线教师间平等对话、共同改进的愿景平台。


二是完善教研员评价机制。可以成立由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的评估与咨询委员会,对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对其专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对单位的重大项目和教研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形成以业绩共享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研员评价机制。建立“教研员专业成长记录袋”,记录教研员专业发展进程、规范业务工作档案管理、搭建分享经验成果平台,鼓励教研员开展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


三是创新教研管理机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不同个体的发展特点,尊重不同教研员的发展需求,多管齐下,科学管理。同时,要加强教研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级各类资源,实现统整融合与优势互补,增强合作共同体的参与性和内驱力,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研队伍的持续发展。


02

创新基于循证、合作共进、项目推动的教研方式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倡导根据学科、学段、教师的需求和特性,因地制宜探索区域教研、主题教研、综合教研等方式,通过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激发区域教研部门和基层学校发展的活力。


(一)强化主题引领,关注深度参与,指向循证改进


传统教研活动以研讨、观课、培训、讲座等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以听、看、记为主,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影响教研效果。因此,要大力倡导主题教研,围绕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通过流程设计,促进教师深度参与。比如,每次教研活动应有明确和针对性强的主题,不仅反映课程建设与实施、学科教学与评价的需求,也能体现问题导向式教学研究的特征。预设的活动目标要表达明确、符合实际、具体可测。


当前,“教研要从经验走向实证”已成为新形势下教研工作改革发展的共同诉求。实证教研中强调用相关工具表、任务单支持教研活动进程,有效促进教研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个体需求,提升获得感。通过“主动参与、多向交流、充分互动、深度研讨”等行为引导,使参与者深入思考,其学科素养从过程和结果上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工具支持下的教研活动也意味着教研员、教师要从经验型、反思型的教育教学行动依据转向数据化、证据化的循证依据,使教育教学的深化行动建立在循证的基础上,这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学科基地,创设综合教研,助力课程改革


《行动方案》提出,要“建设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建立区域教研联盟,加强协同教研”。学科基地建设是推动学科教研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持续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长远之策。当前,学科基地已成为各级教研部门及学科教研员定点开展教研、教学、调研、指导、培训、服务等活动的重要平台。


要进一步引领学科基地的走向,深度发挥学科基地的功能,全面推进学科基地的建设等。我们需要关注三点:一是做“实”教研。从“坐”而论道到“做”而有道,教研要体现务实,强调落实。在组织开展教研工作时,学科基地要从习以为常、反复琐碎、就事论事的教研活动中寻找突破点,体现教研的真正价值。二是做“强”学科。要构建一幅生机盎然的学科发展图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科教师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科教育环境,形成本学科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三是示范引领。与一般的学科教研组不同,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领头羊”,因此学科基地要专注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针对本学科发展的难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着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和创新教研模式,为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做好导航。


(三)依托项目推动和服务教学实践,促进成果转化


项目研究作为一种行动方式和工作策略,能有效推动教研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促进教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应用。项目研究的基本范式与教研实施路径相似,即先确定项目研究方向、明晰目标任务、预设研究成果;再制定行动规划、设计关键工具、提出过程管理和评价要点;然后持续实践、研讨和反思,并基于证据开展分析、评判和提炼;最后形成成果,并进行经验分享和辐射。实践表明,项目驱动的教研方式有利于聚集教研部门、高校、中小学和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形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合力,促进教研员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03

探索资源支持、数据驱动、深度互动的精准教研


《行动方案》指出,“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教学与技术的不断融合,为实施高质量教研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一)教研员要对教学数字化推动课堂转型有深刻认识


以教学数字化转型有效赋能教育教学各环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数字化转型打破优秀师资资源共享的时空限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有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通过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基于多维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过程加强评估、分析研判,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三是有效实现减负增效,在“双减”背景下运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以“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来提高教师的备课、教学、辅导效能,实现丰富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率。四是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师生通过长期浸润于信息环境中,不断应用数字资源,可以发展数字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数字社会责任。


(二)教研数字化促进教学改进


《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教研方式创新,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在线教研栏目,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教研活动,为教师日常教研提供平台,增强教学案例展示和研讨交流”。基于此,我们要借助信息技术赋能教研发展,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搭平台、集资源、促改进,建立线上线下共融互通的教研生态和文化。


一是搭平台,强调互助共促。增强跨省市、跨区域、跨学科的教学案例展示和研讨交流,例如上海在各区设立兼职网络教研员,定期发布教研任务,支持教师围绕“双新”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落地、数字化教学等重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促进经验的分享与成果的交流。


二是集资源,强调共享创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海持续建设和完善“空中课堂”的迭代升级,把教研活动作为建立资源的重要抓手,打磨精品教研资源。鼓励各区、各校将“空中课堂”资源常态化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资源—组织资源—优化资源”等方式,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增减与整合,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是促改进,强调精准教研。当前,很多富有活力的基层学校正在探索如何对信息化采集的教学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以支持教研,进而改进教学。比如,课前教师对教学设计相关资源进行上传和分享,备课组参照线上资源开展线下磨课,完善教学设计;课中教师应用“课堂观察记录”工具采集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数据;课后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来检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常规教研活动之外,教师可自主安排时间登录数字化平台,借助各类备课、磨课、授课、评课资源开展研修,助力教学改进。


04

构建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


(一)标准为纲,规程为要


《行动方案》指出“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准入标准,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和退出机制”。教研员在政策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发挥着“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新时期的教研员是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示范者,探索立德树人课程育人模式的研究者,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的指导者,具有共同信念教研合作共同体的领导者,与时俱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教研队伍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是教研工作质量提升的基础。


一是标准为纲。依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等五个方面。其中,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是成为教研员的必备条件,是红线要求。此外,教研员还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遵守学术诚实和民主作风,有较强的服务精神,善于听取和总结基层经验,勇于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比如,上海市教研部门制定的“教研员准入标准与资质标准”要求:教研员应该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扎实的学科课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力、质量评价与分析反馈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学科教研员需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10年以上的实践经验、高级教师职称以及一定的影响力;综合教研员需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研究能力。


当然,各省(区、市)教研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尽相同,应结合当地实际和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需要,不仅要研制学科教研员的准入标准,而且要研制跨学科教研员、综合教研员等的准入标准,并对新进教研员严格落实教研员准入标准。


二是规程为要。要科学制定教研员招聘制度和方案并公开发布“招聘公告”。其内容包括招聘岗位、招聘条件、岗位职责、招聘程序、结果公示等;通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和体检等完成招聘流程;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者反映问题不影响聘用的,按规定办理聘用手续。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期满考核合格的正式聘用,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对于不履行教研职责、违背教研员职业道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应及时调整出教研队伍。例如,福建省已建立教研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要做到务实高效。各级教研部门应分学段设置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如岗位职数难以配齐的,可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在中小学或其他相关机构聘请若干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学校正高级教师到教研机构轮换交流任职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和教研员任职的“旋转门”制度,打通教师和教研员的职业流动通道。如以项目研究的方式,组建由市教研员、区教研员、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的结构形态多样的合作共同体,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开展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可以成为兼职教研员的候选人。教研员可以到学校任教学管理人员或者教学专家,带动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


(二)培训为先,实践为根


《行动方案》要求各级教研部门着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这样的教研队伍需要专业的培训和实践的历练。


一是要深入研究教研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为教研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训。在国家、省(区、市)、县培训计划中应单列教研员培训项目,并把教研员培训课时计入培训学分。要规范教研员专项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教研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操性。设立不同层级的“学科教研基地”,发挥学科教研基地在学科培训中的专业支持作用。同时,要为教研员参加学历进修创造条件,组织教研员进行国内外考察学习。要设立专项经费,为教研员培训提供经费保障。比如,教育部将思政课教研员培训纳入教师“国培计划”,组织实施骨干思政课教研员示范培训,各地制订并实施全员培训计划,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72课时的专项培训,就是很好的示例。


二是要深化教研员扎根基层学校、浸润教学实践的要求,让教研员在实践中成长。对教研员来说,实践是根,研究是魂。尽管教研员经常到学校观课、评课,但是教研员在岗时间过长,难免会对真实的实践生疏,为此应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再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浸润。


三是要构建促进教研队伍建设的“教·研·训”一体化学习模式。以教研员专业成长为旨归,以教研员专业成长阶段特征和规律为指引,优化资源配置,明确“教、研、训”在教研员发展中的定位,实现三者的优势互补。在实践操作中,“教”与“研”以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参照科学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开展主题引导下的系列化、进阶性、深层次教学研究活动,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教学改进实践。“训”则立足于将教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教研成果,通过研训活动(课程)让更多的教研员学会“教”和“研”,促进教研队伍的专业进阶和发展。


对标《行动方案》,新时代教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通过建立完善的五级教研体系,以科学、富有前瞻性的理念和方法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构建研训一体的发展模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通过深耕课堂教学研究,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范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教研资源、强化教研队伍等提高教学研究指导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系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9期

文章作者|王洋

责任编辑|钱丽欣

微信编辑|陶玉祥、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孩子被骂时为什么不说话?知道真相后,你还会经常吼孩子吗?| 家长慧
教育要呵护孩子的善良、个性和自信 | 荐读
老师,您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与水平?| 每周一问
消防安全非儿戏!一起来认识这些消防器材 | 大家讲安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3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